自7月27日开启试运行以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持续迎来参观高峰,每日预约人数均达上限,每日预约门票点击量更是超过了130万次。新馆当中,让“堆迷”们最为期待的,莫过于600余件首次展出的文物。这些文物经过清理修复,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展现出全新的姿态。
为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修复的新成果,今日,我们将透过三星堆遗址祭祀坑新一轮考古发掘特约摄影师余嘉的镜头,还原它们在考古现场最原始的模样。
【资料图】
青铜神坛
讲述不断长高的“生长”故事
庄严肃穆的“抬杠”人像、形态各异的迷你铜人、精致工巧的镂空平台……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第一、第三展区中,青铜神坛及其座上部件重新齐聚。三维投影分解呈现、3D打印拼合展示,新馆展陈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在虚实结合间讲述着它“生长的故事”。这些部件,曾经散落在三星堆2、3、7、8号等多个祭祀坑中,单独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如今经过组装,却成为一件尤为奇特的文物。
去年6月,三星堆8号祭祀坑中,一件造型极为复杂的青铜神坛从泥土中露出真容。当余嘉穿起防护服下到祭祀坑中,看到神坛的那一刻就被其精美繁复的造型所震撼。在阳光照入祭祀坑的一瞬间,余嘉看准时机抓拍下光影交错的神坛人像特写,用镜头还原出神坛上精细刻画的一幅宏大而神秘的古蜀祭祀场景。这件青铜器“四人抬杠”造型,让考古人员意识到它应该只是某件器物的一部分。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一个半月后,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8号坑中显露出的一件铜神兽与青铜底座完美适配。
后来,考古人员又发现青铜神兽背部的两个锥体,与此前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膝盖和脚底的榫卯状卡口,两者尺寸十分相近。经过3D扫描和AI模拟,两件文物果然“跨坑”拼对成功。接下来,3号坑出土的青铜持鸟立人像、7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2号坑出土的青铜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一件件文物持续“加入”,又让这座神坛不断“长高”。在新馆中,这尊神坛的许多“零件”在不同位置分开展陈,需要等到文物修复工作结束后,才能真正拼合完成。
青铜面具
尽显古蜀的王国气派
青铜面具,一直以来都是三星堆的象征性标识之一。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当中,第二展厅“王者至尊”里一座宏伟的“青铜面具王国”让不少观众叹为观止。从1986年1、2号祭祀坑最早出土的面具,到3号坑最新出土的目前已知三星堆体量最大、保存状况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面具从大到小由中间向两边依次排开,形成了一组组青铜面具“套娃”。
从余嘉的3号坑现场照片中可以看到,青铜大面具在祭祀坑里时,并不是“组队”出现,而是与青铜尊、青铜人头像、象牙以及大量文物残片混杂在一起。2021年初,三星堆3号“祭祀坑”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启。3月16日,坑内埋藏的文物全面显露出来,而在坑中部偏南位置的青铜大面具,成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
2021年6月23日,当余嘉接到大面具将要提取的通知后,便即刻赶往现场,为了在生动还原提取现场的同时展现出大面具的“霸气”,余嘉从悬挂着的面具的下方,屏气凝神按下快门,定格这跨越数千年的凝望。
如今,在博物馆新馆的展厅中,青铜大面具有了许多“同伴”。它们不再深陷于漆黑的地层之中——在灯光聚焦之下,青铜面具流畅的眉部、眼睛、嘴唇线条凸出于面部,清晰可见,各具形色。它们不再被尘土和零落分散的各种文物覆盖包围——而是从各自的“家”中“走出来”,大大小小的青铜面具齐聚一堂,或独立成柜,或成排亮相,重现着古蜀的王国气派。
龟背形网状器
“见所未见”但神秘威严
另一件让余嘉都直言特别“有感觉”的文物,是七号祭祀坑出土的“龟背形网格状器”。“它在坑里时,四周散落着大量的象牙与小而精美的青铜器、玉器。”余嘉回忆道,“它的中间藏着一块宝玉,于是有了‘月光宝盒’的称号。而这网一般的造型,也让我觉得它像一名‘守护者’,周围的宝物们仿佛都处在它的庇佑之下。”也许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感受,余嘉为龟背形网格状器所拍下的照片,并没有刻意避开周围的器物。
在被提取出的一年后,龟背形网格状器从祭祀坑到实验室,如今终于来到新馆中,静静躺在了独立展柜里。脱离了器物繁杂的七号坑,曾经身边的文物们都已经离它而去,在馆内不同的点位展出。“它变得孤零零的了,但也更加神秘和威严。”余嘉说道。
实际上,这件文物,不仅是博物馆的“新品”,也是祭祀坑的“新品”,甚至让现场的考古人员都直呼“见所未见”。2022年6月14日,这件龟背形网格状器物在三星堆七号祭祀坑出土。奇特的造型,让它在七号坑中显得非常特别。7号祭祀坑发掘负责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说它是“月光宝盒”;吃货网友们给它起了“烧烤架”、“华夫饼”等生动形象的外号……
历经3000多年,这件网格状青铜器已被严重锈蚀,其中两角也变形残破,但经过初步的修复,如今它在新馆中的状态良好,但还没有达成可以进行“开盒实验”的条件。考古人员依旧期盼着在不久的未来能够打开“盒子”揭晓它的“谜底”。(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 制图 江蕊松 未署名图片均据三星堆博物馆)
标签: